主题团建:挑战哥德堡

「挑战哥德堡」以经典哥德堡机械装置为灵感,打造沉浸式团队协作挑战项目。参与者需通过跨部门分工、创意设计与机械联动调试,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套多环节联动的机械传动系统。项目融合逻辑思维、工程思维与团队协作,让成员在破解“机关谜题”的过程中,打破部门壁垒,深化沟通默契,激发创新潜能,最终实现从“个体优势”到“团队合力”的跨越式升级。

项目介绍
挑战哥德堡 | 武汉地铁集团「机械协作型」团队共建项目

挑战哥德堡·机械协作力

经典机械智慧
打造「可落地的团队协作实训场」

一、项目简介:当百年机械智慧照进现代团队管理

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「哥德堡机械」,以其「单一动力驱动复杂系统」的精妙设计闻名世界——一颗小球触发齿轮转动,带动杠杆、滑轮、传送带依次启动,最终完成倒茶、开盖等一系列动作。这种「环环相扣、协同运作」的底层逻辑,正是现代企业团队协作的最佳隐喻。

项目定位:区别于传统拓展训练的「体力挑战」,我们以「机械联动搭建」为载体,通过「设计-协作-调试-优化」全流程,让团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,深度理解「分工、沟通、容错、迭代」的管理本质,实现从「任务执行」到「系统共赢」的能力跃迁。

项目适用于10-50人团队,可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机关复杂度(基础版/行业定制版/黑科技版),配套提供《协作复盘手册》《机械原理图解》等实用工具,确保「体验有收获,成果可落地」。

二、核心流程:从「各自为战」到「系统共生」的五阶挑战

1. 任务解码·角色觉醒(90分钟)

项目启动会上,导师通过「哥德堡机械发展史」短片+「企业协作痛点」案例分析,引出本次挑战目标:各小组需在4小时内完成一套「5机关联动装置」,让小球从起点出发,依次触发「灯光提示→齿轮传动→杠杆抬升→传送带运输→终点铃响」,最终点亮企业LOGO灯牌。

角色分配采用「能力雷达图」测评工具:成员通过填写「逻辑分析/动手能力/沟通协调/创新思维」四维度问卷,系统推荐初始角色(设计师/工程师/测试员/协调员),后期可根据协作需求自由调整。

任务解码现场图
任务解码会现场:教练通过机械模型讲解协作逻辑

2. 创意设计·跨组碰撞(120分钟)

各小组领取「基础材料包」(含3D打印齿轮、环保ABS轨道、微型电机、压力传感器等20+组件)与「限制条件卡」(如「最多使用5个电机」「轨道总长度≤2米」),开始绘制「机关设计图」。

关键动作:
- 跨组「技术论坛」:每3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设计思路,其他组可提出优化建议(如「你们的杠杆角度可能导致小球卡顿,建议调整为30°」);
- 风险预演:用「故障树分析法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(如「轨道衔接不紧密→小球脱轨」),提前设计备用方案(加宽轨道边缘、增加缓冲垫)。

团队设计草图

3. 分段搭建·实测迭代(180分钟)

进入「车间模式」,各小组领取专用工具包(含迷你电钻、扭矩扳手、激光测距仪等),开始搭建各自负责的机关模块:

  • 动力组:调试电机转速(通过手机APP连接传感器实时监测),确保输出动力稳定;
  • 结构组:用3D打印机现场制作定制零件(如异形齿轮、连接支架),解决「标准件无法匹配」的问题;
  • 测试组: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小球运行轨迹,分析卡顿点并反馈优化(如「第2个齿轮啮合过紧,需调整齿距0.2mm」)。

典型挑战:某小组设计的「杠杆抬升装置」因支点位置偏差,导致小球无法顺利触发下一环节。团队通过「快速原型法」——用硬纸板制作简易模型反复测试,最终找到最佳支点坐标。

团队搭建现场
团队测试小球轨迹

4. 系统串联·协同攻坚(120分钟)

各模块初步完成后,进入「全场联调」阶段。此时最易暴露「跨组协作」问题:

  • 接口冲突:A组轨道末端与B组起点高度差5mm,导致小球无法顺利过渡;
  • 时间差矛盾:C组机关触发需0.8秒,D组接收装置响应需1.2秒,造成「空转等待」;
  • 资源争夺:仅有的2台激光测距仪被多个小组同时需要,需协调使用顺序。

导师在此阶段扮演「冲突调解者」角色,引导团队使用「协作四步法」:
1. 共识目标(「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让小球在10秒内完成全程」);
2. 数据说话(用测量工具确认具体偏差值);
3. 资源置换(用A组的备用零件交换B组的调试时间);
4. 小步快跑(先解决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,再优化细节)。

5. 终极验收·荣耀时刻(60分钟)

当最后一颗小球从起点出发,依次触发灯光、齿轮、杠杆、传送带,最终点亮「武汉地铁·聚力同行」的LOGO灯牌时,全场响起欢呼——这不仅是机械装置的胜利,更是团队协作的成果。

复盘环节采用「3W分析法」:
- What(成功点):跨组信息同步机制有效、备用零件准备充分;
- Why(改进点):前期风险评估遗漏了「电机发热」问题;
- How(行动项):将「故障预演」纳入日常工作流程。

终极验收现场
团队见证小球完成全程

三、项目价值:看得见的团队能力升级

1

打破「部门墙」,建立「系统观」

通过「我的模块影响全局」的真实体验,团队深刻理解「局部最优≠全局最优」。某地铁运营部学员反馈:「以前总觉得技术部的需求太苛刻,现在才明白他们的严谨是为了整个系统的安全。」

2

从「被动执行」到「主动补位」

在「跨组联调」的高压场景中,团队成员自发形成「问题解决共同体」。某技术团队学员分享:「原本只负责自己的传感器,看到测试组忙不过来,主动帮忙记录数据——这就是协作的意义。」

3

用「工程思维」解决管理问题

通过「设计图-原型机-测试数据」的闭环验证,团队掌握「假设-验证-迭代」的科学方法。某管理层学员感慨:「以前开会靠拍脑袋做决策,现在学会用数据说话了。」

四、适配场景: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协作需求

  • 新团队融合期(3个月内):快速打破陌生感,通过「共同解决复杂问题」建立信任。某地铁新成立的「智慧运维组」通过本项目,两周内协作效率提升40%。
  • 跨部门重点项目攻坚期:为即将开展的「地铁线路智能化改造」项目预热,提前演练「多专业协同」模式。某工程部+IT部联合团队参与后,项目启动会上的需求对齐时间缩短60%。
  • 创新力激活期:针对「流程固化」的成熟团队,用「机械创新设计」激发突破常规的思维。某运营部团队在本项目中提出「轨道弹性缓冲装置」创意,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。
  • 企业文化落地期:将「聚力同行」的价值观融入体验式培训,让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。某地铁集团将本项目作为「年度文化标兵」评选的重要实践环节。

五、定制化服务:从「标准化体验」到「专属成长方案」

我们提供「3+X」定制体系:
3大核心定制维度 + X项增值服务,确保项目与企业需求深度匹配。

1. 难度分级:适配不同成熟度的团队

  • 基础版(适合新团队/10-20人):3机关联动,使用标准化组件,侧重「角色认知」与「基础沟通」;
  • 行业定制版(适合成熟团队/20-40人):融入地铁元素(如轨道采用地铁线路颜色、机关设计关联「安检-进站-发车」流程),侧重「跨专业协作」与「行业痛点解决」;
  • 黑科技版(适合管理层/10-15人):加入智能传感器(如压力感应、光线识别)、编程控制模块(用Arduino编写触发逻辑),侧重「战略决策」与「系统创新」。

2. 主题植入:让培训与业务深度绑定

  • 品牌元素:定制企业专属LOGO灯牌、任务书封面、纪念奖杯(刻有「XX团队·哥德堡挑战冠军」字样);
  • 业务场景:将机关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结合(如「安检环节」对应「小球触发金属探测器」、「设备维修」对应「杠杆抬升故障零件」);
  • 文化渗透:在任务规则中融入企业价值观(如「安全第一」——设置「违规操作扣分机制」;「客户至上」——要求「LOGO展示环节需兼顾美观与易懂」)。

3. 全周期服务:从培训前到培训后

  • 训前诊断:通过「团队协作力测评」(含30项行为指标)精准定位痛点(如「跨部门信息传递延迟」「创新提案采纳率低」);
  • 训中记录:专业摄像团队跟拍,生成「团队协作行为分析报告」(标注「有效沟通次数」「冲突解决时长」等关键数据);
  • 训后落地:提供《哥德堡协作SOP手册》(含「跨部门沟通模板」「风险评估清单」「快速迭代四步法」)。